
基隆市是個背山面海,山多而平地少的地方,行政區域約132平方公里,全市坡度在5%以下的土地只占總面積0.03,可供發展的用地非常缺乏,因此向山坡地擴展是不得已且必然的結果,這是基隆人辛苦打拼的血汗,也是基隆人的無奈。
基隆的海岸屬於谷灣式海岸,此種地理現象的形成是因為該處屬沉降地形,結果使山脈河谷等均沉降入海,其特點是灣澳島嶼特多,中國大陸的浙江到廣東沿海都可見到,這也是形成基隆這天然良港的重要原因。附屬島嶼方面,除北方四島為火山島外,其他如和平島、桶盤嶼、中山仔嶼,日據時炸掉的黌公、黌母島,及填海後才與陸地連接的八斗子等,在陸沉前都應該是山脈之一;也由於陸沉使山脈逼近海岸,構成東北角最普遍的斷崖景觀。
在地質年代上,基隆東方曾有基隆火山群的出現,也留下一明顯金字塔形火山遺跡—基隆山;九份、金瓜石就是因為地質活動富涵金礦而盛極一時;
龍洞海岸還有當年熔岩沿岩縫上升經冷卻後形成的熔岩層。火山噴發也同時在基隆北方形成無數島嶼,屬於基隆的有基隆嶼、花瓶嶼、棉花嶼、彭佳嶼四個。
「基隆」這個名稱的由來有不少說法,較為可信的有兩種,一是先人覺得基隆的地形四山環繞,像一個大雞籠,因而稱之;但我覺得他們大概是看到金字塔形的基隆山,因為它真的蠻像雞籠的。二是源於原住民凱達格蘭(Ketagalan)人在此活動,取其尾音(galan)或首尾音(ke-lan)而成。雞籠便成為此地通稱,後來沈保楨認為不雅,便在光緒元年(西元1875)取「基地昌隆」之意而為「基隆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