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正公園
中正公園位於基隆港東岸,是基隆市目前經營最多元的大型開放空間。在基隆人心中,「中正公園」四個字其實是個抽象的地理名詞,除非是學都市計劃,會僵硬地說出土地分區實際範圍,不然一般人很難表達實際的分界到底在哪,都會說「中正公園那一帶」。譬如我心中的中正公園就包含忠烈祠、大佛禪寺、海門天險、十八羅漢洞、主普壇、梅園等,想想或許有一百多公頃也說不定,可能是因為它是座山吧,反正它是基隆市區最重要的戶外休閒空間。在民國六O年代,中正公園可是名聞全省,號稱台灣十大名勝之一,風光一時;如今雖已風華不再,不過仍是假日一般人會選擇的活動空間,因為這地方有它的魅力,而且基隆開放空間少,每次有朋友來,我還是會帶他們到公園來逛逛,比起現今眾多遊樂區、風景區,中正公園算小而美的。
大佛禪寺
大佛禪寺的觀音像是中正公園,甚至是基隆市的地標,在基隆市區內,往往遠遠的就看見山頭上的觀音。這座東南亞最大的觀音像,高十八公尺,遊客可以從底部循內部樓梯拾級而上,到觀音像的頭部登高望遠,我個人是覺得沒有比在下面多看到什麼啦,總是體驗一下也好。在我心中,觀音像是故鄉基隆的象徵,是所有基隆子弟的母親。欣賞這尊觀音像最美的角度,是在其後方四十五度角的位置,因為這裡可以看出觀音像柔美的線條,這是我所見過台灣的超大尺度佛像中,唯一能讓我以美學的角度去欣賞的。近年來廟方在觀音像四周以多尊羅漢像圍繞,好在沒破壞其美感。觀音像前面有兩隻大獅子,大概是陪襯性質,前腳跨在石球上,也蠻有趣的。
大佛禪寺前面是個觀景台,視野很好,可望見整個基隆港;其正下方是海軍碼頭,透過望遠鏡,了解我們國防預算大概都花在哪。觀景台前方原本相當漂亮,但近年來及前方蓋了一陀公寓,把環境弄醜了,每次我都想丟垃圾在在他們屋頂,反正就是討厭就是了。不過這裡的視野真的是開闊,清晨、白天、傍晚的景緻各有千秋,當然黃昏的日落是最美的。
主普壇
說起主普壇,那可真是無人不知,因為基隆中元祭的中心就在這裡。至於基隆中元祭的由來,在此簡要說明,早期台灣移民以彰泉人為多,為爭奪土地,經常相互械鬥,死傷甚多。後地方士紳提出雙方共同舉辦祭典,既是超渡亡者,也是消弭心結,中元祭因此而來。每年由不同姓氏主辦,主普壇的位置遷移過幾次,日據時代是在高砂公園內,後毀於大火,遂在中正公園重建。主普壇建築相當壯觀,也是基隆地標之一,內有民俗文物館,人煙稀少。
十八羅漢洞
位於中正公園後山,是一處山洞,以前八成處地下指揮部,交由民間經營後,將內部重新改裝,放置一些蠟像,例如二十四孝、田單復國等歷史故事,富教育意義。但由於年久失修,經營不善,關閉了好一陣子,直到最近重新開放,但其已變成兒童樂園。入口附近的大紅牛一直是這裡的象徵,我對這例印象深刻,因為小學時曾在這從三、四公尺高的圍牆上摔下來,整個人黏在地上動彈不得,後來還是去國術館推拿才痊癒,可那時候摔得真是不輕。現在經過時。看到那麼高的牆仍是心有餘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