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基隆是個天然良港,在西太平洋上有重要的戰略地位,加上盛產煤礦,成為當時西歐列強爭逐的要地,基隆也接二連三被捲入戰爭的命運,曾有西班牙、荷蘭、英國、法國、日本先後染指。為了防衛需求,也由於山勢逼海,適於修築防衛設施,基隆沿岸構築了許多砲台,但中法戰爭一役,幾乎被夷平。戰後除了重修舊砲台外,也積極構建新式砲台,以下介紹幾座現存砲台與古蹟:
二沙灣砲台
通稱海門天險,是基隆唯一的一級古蹟,砲台規模形勢也是基隆所有砲台中最為完備者。初建於清代劉銘傳主政時,由中正路入口拾級而上可見城門一座,劉銘傳親題「海門天險」於其上。城門後是一大片廣場,有營舍的配置,由於設在背山面,故敵軍難以炮轟。海門天險砲台扼基隆港之咽喉,砲口正對基隆港入口,形勢險要;現存砲座四座,其中有仿製十二吋阿姆斯壯前膛砲一門,其砲口足以塞進一人,為避免危險,已將其封住。此砲威力非凡,連1895年日軍攻台時都震懾其威名而繞道鹽寮,從後方攻入,大砲也因此無用武之地了。
大武崙砲台
又稱砲台山,二級古蹟,位於基隆市西海岸山頂,居高臨下,相當開闊。初建於清代,經過日據及光復後幾次整修,才成就今貌。內有砲座四座,皆面向內陸,主要任務是封鎖基隆金山間交通。內有深築於山壁間的營舍,利於防守;東陵堡區有一廣場,其上可俯瞰基隆外海,山勢陡峭,敵軍不可能從此方攻入,因此可全力防守一方。原本荒煙蔓草,經過基隆市政府大力整修之後,環境已十分清幽。相傳日軍曾在此處埋有大量黃金,因此古蹟地盤曾遭嚴重破壞,實在令人心痛。
白米甕砲台
亦稱荷蘭城,三級古蹟。相傳荷人據台時期曾於此建城堡,因以稱之。現存砲座四座,為日據時代整修的結果,砲台型式十分工整,四座砲座呈一列併排於台地上,現存一門德製克魯侖砲,但目前暫放中正公園。旁邊小山設有觀測台,坡度相當陡,很少有人爬上去還臉不紅氣不喘的;側邊建有中國北方宮殿式涼亭兩座,不曉得會不會太突兀了點。白米甕砲台西方,可望見北台灣最大的協和火力發電廠,其三支200餘公尺高的大煙囪雄偉得硬是要得。
槓仔寮砲台
省定古蹟,位於海洋大學後山山壁上,佔地寬廣而視野開闊,可監視整個東北角海面情況,制敵機先,所以砲台配備均為小型的速射砲,收殲敵船於外海之效。以其營房有石造,磚造兩種型式來看,應為清代初建而日據時繼續經營而成。營房均建於背山面,也就是背攻擊面,這也是基隆其他砲台共有的現象。目前這裡已經過初步整裡,開放參觀,不過交通略為不便,可經祥豐街轉立德路而上較快到達。
獅球嶺砲台
三級古蹟,位於中山高穿洞而過的獅球嶺上,是基隆目前最內陸的砲台,主要係防守基隆通台北的要道,和大武崙砲台一樣都是以陸防為主。目前僅存指揮所一座,不過此砲台戰功彪炳,在台灣近代史上頂頂有名,曾在1885年清法戰爭及1895年乙未割台之役中力戰日、法敵軍,不過前者慘勝而後者因內鬨慘敗了。此砲台居高臨下,可俯看整個基隆市區,許多基隆市介紹的照片都有這麼一張從獅球嶺拍的作品呢。
頂石閣砲台
是基隆近年來又發現的一座古砲台,位於正濱國中後山。不過之前顯然已有不少人曉得,因為有很多垃圾堆積及學生在牆壁留字,甚至有人將營房加裝鐵門私占,古蹟的結構破壞嚴重,需要政府儘快搶救。
社寮、仙洞、大沙灣砲台
社寮砲台是劉銘傳興建的新式砲台之一,位於社寮島(今和平島)山頭,今劃為軍事管制區,原有古砲台結構設施可能已經消失。仙洞砲台文獻有記載,但確實地址未知。大沙灣砲台則於中法戰爭中摧毀廢棄。
清法戰爭遺址
市定古蹟,含民族英雄墓及法國公墓,位於中正路海門天險入口對面,兩墓比鄰而居,是為紀念1885年中法戰爭死亡官兵將士所建。這場戰爭又被稱為「西仔反」,就是老外過來作亂的意思。當時法國為了壓迫清朝投降,到處興風作亂,不但摧毀清南海艦隊,也進犯基隆,一方面取得進攻台北心臟的根據地,一方面基隆為港口,又產煤,利於補給。不過由於輕敵,第一次被守軍轟了回去,第二次為了討回面子跟裡子,由孤拔率遠東艦隊來犯。雙方死傷慘重,海水染赭,清軍為防法軍利用基隆煤礦補給,把礦坑炸毀,機器後撤。法軍久攻不下,直到前方議和,總計法方陣亡500多人,清朝陣亡700人以上,分別葬於法國人墓及清國人墓。後清國人墓改名民族英雄墓,法國人墓則改為法國公墓。在當時清朝對外戰爭求一勝不可得的情況下,守軍們的表現是值得嘉許的。
獅球嶺鐵路隧道
三級古蹟,建於清光緒14~16年(1888~1890A.D.)劉銘傳主政時,縱貫鐵路為穿越獅球嶺而鑿,是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,長240公尺左右,是第一座被指定為古蹟的鐵道文化遺產。南口門上有劉銘傳親題「曠宇天開」,上下聯為「十五年生面獨開羽轂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,三百丈岩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」,充分顯示當時闢建工作的艱難及完工時的興奮之情,台灣陸地交通從此也有了劃時代的進步。不過日本主政後新勘路線,獅球嶺隧道隨即廢棄,離完工不到20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