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清朝時期河港貿易興盛,臺北地區商業以淡水河濱的艋舺、大稻埕為中心;日治時期淡水河淤積,商業重心逐漸移入台北城內的重慶南路、衡陽路一帶。戰後至今,台北市的商業地位隨著台灣經濟力量提昇而有本質及空間上的轉變,東區在1990年代以後全面取代西區商業重心的地位,隨著信義計畫區崛起,更有所謂新舊東區的競爭,而原本沒落的西區,在政府及民間的投入下,也重新找到新生命力。
綜觀台北市主要商圈演變史,若單純以大型百貨公司設立的位置而言,大致呈現「向東擴張、東西拉距」的局面,以時間為軸,可以分為四個時期:
一、1961年中華商場成立-西區坐穩龍頭
臨西門町分布,八棟嶄新的中華商場,是為容納許多戰後從大陸遷移而來的軍民,改善了原本髒亂的空間,也確立了西門地區為台北市商業心臟的地位。林立的電影院,也為商圈帶來了眾多的人潮,許多百貨業看中其優勢,如遠東寶慶店(1972)、今日百貨(1968)紛紛在此成立。此時的東區,除遠東仁愛店(1967)外,說荒蕪一片也不為過。
二、1977年永琦百貨開幕-日系百貨大舉登台
台北市總人口於1976年破兩百萬,較大型的百貨公司逐漸選擇在商圈外圍開拓據點,如中興百貨(1978)於復興北路,環亞百貨(1983)於南京敦化。永琦南西店(1977)、來來西門店(1977)引進日本百貨經營方式,在百貨界造成震撼,隨後統領(1984)、明曜(1988)於也循相同模式成立。這些百貨向外開發了潛在的商圈,但西門商圈做為台北核心商圈的地位仍未動搖。
三、1987年太平洋SOGO誕生-東區篡位稱霸
太平洋SOGO的開幕,為台北市商圈東西之爭投下第一顆震撼彈,其營業額號稱全球百貨業的奇蹟;1992年中華商場拆除,則是此消彼長大勢底定的最後一根稻草。東區開敞明亮的購物空間,較西區擁擠髒亂的意象,更吸引生活水平已進入另一層級的台北人,從忠孝復興到忠孝敦化,東區正式取代成為台北的商業核心。大亞百貨(1991)、新光三越站前店(1992)雖然在相繼西區成立,但似乎也無法扭轉這樣的趨勢。
本時期尚有另一趨勢值得觀察,新百貨公司持續在區域性商圈拓點,如內湖的德安百貨(1992)、高島屋(1994)在天母;而1977年永琦百貨開拓的南京西路,也先後有了新光三越南西店(1990)與衣蝶(1995),商圈不斷成長;新光三越信義店(1997)的開幕,則為新舊東區之爭埋下伏筆。
四、1997年新光三越信義店揭幕-新舊東區之爭
信義計畫區自民國69年開闢以來,長期荒煙漫漫,被戲稱為台北草原,直到台灣企業走向大型化、集團化,信義計畫區成為爭逐的目標。新光三越信義店與華納威秀(1998)的進駐,加上世貿的滿檔的展覽,為此區帶來豐富商機,各大百貨在此搶紅了眼,新光三越最具野心,已經開四個館,十足購物中心氣勢;台北101(2003)、太平洋SOGO(2004,進駐台北101)、遠東(2008,規劃中)、高島屋(2005,後改為誠品進駐)相繼在此開闢戰場,而SOGO也繼續強化舊東區布局,以BR4(2006)館迎戰,新舊東區之爭逐漸白熱化。
2000年以後,百貨大型化、連鎖化趨勢,加上購物中心效應,壓迫傳統百貨公司退出市場,統領、來來、永琦、明德春天、大亞、環亞等紛紛歇業或轉型。而沒落的西區,經過政府與民間投入改造,重現一番新氣象,誠品更接下原真善美戲院、今日及來來百貨,成為西門商圈的百貨一方之霸;天母商圈猶如信義計畫區的縮影,高島屋(1994)、新光三越(2004)、太平洋SOGO(2006)紛紛搶灘。在這波成長替代的過程中,遠東、力霸(1995改為衣蝶)、中興等本土百貨業者咬著牙撐過轉型期,靠著求新及差異化行銷建立了不錯的成績,遠東更透過集團併購,成為國內最大百貨集團(遠百+SOGO)。
早期的西門商圈,以今日的眼光而言,是螞蟻雄兵的姿態;後來SOGO商圈,較接近母雞帶小雞;至於信義計畫區,則是大財團壟斷的局面,正反映台灣經濟型態轉變的過程。放遠看去,炙熱的新舊東區的競爭會演變成什麼模樣,畢竟以信義計畫區的百貨規模,很可能是全台僅有,成為商圈龍頭只是遲早的事;忠孝商圈當然也有其立地優勢,最好的情況是東區商圈因兩強競爭而擴大,進而鏈結成雙核心商圈,那逛起來一定是又累又痛快的。
2004.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