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山北路是條充滿歷史的街道  中山北路是條充滿歷史情懷的街道,從日據時代開闢至今,隨時代更替的不同而有不同功能與面貌。生活在台北,中山北路是一條重要的邊界,中山北路以東的都叫XX東路,以西的自然叫XX西路,中山北路所扮演的角色是都市的拉鏈。以西的,大部分是早期發展的舊市區,在日據時代多為台灣人民居住的地方,衛生環境較差;以東後期發展的新市區,則多為在台日人所居住。日人治台時期曾在圓山飯店現址建立台灣神社,敕使往來頻繁,中山北路也因此被稱為「敕使道」。光復後台灣神社被毀,國民政府在原址建立了圓山大飯店,加上官邸位於士林,國內外的賓客不論是下榻圓山飯店或是晉見老總統,都得經過這條路,中山北路繼續扮演它敕使道的角色,不同的時代卻有相似的使用,也是一妙。

晶華酒店 富都飯店  或許是身為敕使道的緣故,中山北路聚集了為數不少知名的飯店旅館建築,如國賓、圓山、富都、晶華、老爺飯店等。在美軍顧問團駐紮時期,這條街也是燈紅酒綠的花花場所,直到中美斷交後,中山北路的另一面才逐漸為人所知。這裡的東洋風是有名的,日據時代就是日本人聚集的所在,中山北路有所謂的九條通,巷子裡日本料理店相當多,每當華燈初上,店口的燈籠總是引人食慾。中山足球場旁的中山二號公園及大同公司前的撫順公園,也都給人很日本的感覺。

人性化的步行空間  台北市的人行道為人詬病已久,因此台北市政府在做全市人行道改善計劃時,選定中山北路為第一條實施的地點。由於牽涉單位眾多,相互之間協調不易,曾讓台北市都市發展局有放棄的念頭,好在最後能圓滿成功。改造之後的中山北路,果然更加的迷人,走在這條街上,會有台灣城市難得體驗的被尊重感,逛著兩旁林立的精品店,煞是舒服。其實如果仔細觀察,我們會發現中山北路給人舒服的原因,大部分是因為林蔭豐富,人行道寬闊而形塑的,建築物除少數商業建築外,是無啥特色的,因為台灣的都市建築向來以不協調著稱,但經過林蔭道轉移焦點的結果,加上豐富的歷史內涵,自然給人正面的意象,這是都市規劃上的一個指標案例。另一方面,機車的停車問題由來已久,政府似乎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,但機車停在人行道實在不是好現象,中山北路在進行人行道改善計畫同時,就在巷道內劃設機車停車格而禁止機車停在人行道,所以中山北路走起來很開闊無負擔,可見問題只是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正視它而已。

遮陽實例 遮陽實例  中山北路由於南北向的因素,每天東西向的日曬是個十分頭痛的問題,因此有不少建築都採取防曬措施,如遮陽板、減少窗戶面積等,屬於六○年代的省能觀點。當然以今天的科技進步,室內空調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,不過在這個資源過度消費的時代,這樣的思考或許才是必須的。


1999.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