圓環會出現在都市道路的規劃上,是起源於一種改善交通的想法,因為在道路交叉口的地方如果沒有適當的管理措施,不同方向車流必然糾結在一起。所以有人就想出以圓環設置在交叉口的方式來管理車流, 因為不管任何方向出來的車子,一出路口就得隨同一個方向繞圓環,最多一圈,都會到達自己想要行進的車道。如此一來,路口便無設置紅綠燈的必要了,尤其是車流量大的主要道路交叉口,這個構想相當完美,一來解決交通問題二來塑造形象。舉個例子,假使我們往敦化仁愛圓環走,一出路口,乍見圓環開闊的氣勢,那種壑然開朗的感覺,是足以讓人在心裡回味再三的。

 台北市當初在規劃時顯然受到這一思想影響甚深,不管日據或國民政府時代,均有將圓環列入都市的設計。台北市最早的圓環,應該是日本政府據台後拆除台北城牆遺留下來的城門所形成的圓環,如北門圓環、東門圓環、西門半圓環等。之後又有南京西路圓環,公館圓環……國民政府時代也設置了不少圓環,如仁愛圓環、民生圓環等。

 比較諸多圓環,其中氣勢景觀最佳的應非仁愛圓環莫屬,畢竟它原來設置的目的,就是為襯托國家門面的。想想外國貴賓在松山機場下飛機之後,由禮賓車接送,一路從敦化北路經圓環右轉仁愛路直通總統府,多麼氣派,主人也做足了面子。花都巴黎的凱旋門圓環配上香榭大道等十二條放射道路,更是絕佳組合,相較起來,民生東路圓環就小而美了。這些圓環之中最特殊的是南京西路圓環,因為其不僅是圓環,還是個美食圓環。說起原因其實是陰錯陽差造成的,當時國民政府撤退來台,兩百萬人的安置本身就是項大問題,因此有不少人跑到圓環上定居,政府也沒空理他們,小吃攤就這樣形成,更在許多老台北人的心中成為年少回憶的一部分。

 就台北市曾出現過的圓環,下面以列表說明:
名稱交叉口位置<
仁愛圓環仁愛路四段.敦化南路口
民生東路圓環民生東路四段.三民路口
南京西路圓環南京西路.重慶北路一,二段路口
北門圓環忠孝西路一,二段.中華路一段.延平北路一段路口
東門圓環中山南路.凱達格蘭大道.仁愛路一段.信義路一段路口
自強圓環北安路.內湖路一段.自強隧道口
中山北路圓環中山北路七段.天母派出所前
康定園環康定路.成都路口
康寧圓環康寧路一,二段.民權東路七段.成功路五段口
成功圓環成功路二段.民權東路七段口
文德圓環文德路.內湖路.港乾路口
西門半圓環中華路.成都路.漢中街口
八德圓環(已拆)八德路三段敦化北路口
南京東路圓環(已拆)南京東路三段.敦化北路口
公館圓環(已拆)基隆路.和平東路三段路口
正氣橋圓環(已拆)基隆路.南京東路五段.撫遠街口
南港圓環(已拆)南港路二,三段.成功橋口
和平西路圓環(已拆)和平西路一,二段.重慶南路二,三段
天母圓環(已拆)天母三路.天母五路口


 雖然以圓環改善交通的構想很完美,但時至今日,圓環在都市中的作用僅僅剩下彰顯門面而已。就其原因,雖然設置圓環可免去紅綠燈的需要,但各個方向的車流同時擠在路口迴轉,車流少的時後還好,一旦尖峰時間,有的要出來,有的要進去,有的要轉彎,有的要直走。況且一遇圓環就必然要減速通過,不符合現代快速行車的要求,如果要管制,就得設紅綠燈,那我還設圓環幹嘛!到後來這些圓環往往成為交通瓶頸,就在這樣的環境下,台北市的圓環一一被拆除了,僅存的幾個圓環就成為當年台北市都市規劃思想的見證者了。


1999.08
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