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山北路林蔭道  在都市規劃中加入林蔭大道是很晚近以來的思想,因為林蔭道的運用最早是為加強王宮統治者的威嚴,尤其以樹的整齊羅列,往盡頭望去,很容易給人有高壯士兵隨伺兩側的敬畏感。同時整排的樹木容易將人們的視線導引向遠方,是西方人經常使用的王宮規劃手法;同樣的方法在古中國,也經常被用於帝王的陵墓設計上。

 從都市發展的歷史來看,古代的城市街道是少有綠色點綴的,如義大利的羅馬、威尼斯、中國的西安、北京等。不過這些古老城市卻給人另一種明淨的線條感,林蔭道在城市中的作用除了增加街道的景觀與浪漫外,也可以吸收街道上的塵埃、淨化空氣及提供遮蔭,創造舒適的都市環境。但如果樹木生長不良或任意遭人截枝,那麼所創造出來的景觀絕對是雪上加霜的。

 台北市的都市規劃受當時西方霍華德花園城市思想影響,在全市有不同等級的公園系統分布,而用林蔭道將這些大小公園連接起來,成一都市綠帶。當時計劃寬度超過50公尺的林蔭道有八條(如圖)。但經過幾十年變化之後,台北市現今的林蔭道已與當時規劃有所不同(如圖),例如民生東路林蔭道已大幅縮減,僅存建國北路以東較有規模;建國南北路變成高架快速道路,原本的林蔭道東移成敦化南北路;另增加一條中華路等。總的來說,市區內的林蔭道是呈減少的趨勢,如果我們以放大鏡來看,台北市內的行道樹其實還不少,一般主要道路旁都有行道樹的栽植,但就是無法綠樹成蔭,以筆者個人觀點,其原因不外乎下面幾點:

 一是人行道寬度不足。我們可以比較看看,台北市內樹木生長良好的道路,其人行道寬度都在三公尺以上,或者和建築物相距三公尺以上。如此一來樹木便可盡情伸展,不受建築物限制,自然生長良好。

仁愛路林蔭道  二是人為的破壞。走在路上經常可以見到某些行道樹被截枝或斷頭,原因是這些樹擋到店面招牌或大門,雖然明顯是私心作祟,但和第一個原因密不可分。

 三是樹種選擇錯誤。以台北市內常見的榕樹為例,雖然其淨化空氣功能優良,但其本質是伸展型樹種,並不適合在狹窄的人行道上生長,所以我們經常在路上看到營養不良的榕樹,頗有生不逢地,屈居陋巷之嘆。

 即使如此台北市內仍有不少小而美的林蔭道,如天母忠誠路及基河路的欒樹大道,每當春秋兩季欒樹黃花盛開時,那真是迷人;聖誕節前夕尚有天母欒樹節的活動舉行。另外仰德大道、光復南路等,分佈雖零星但給人驚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