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民生東路是我蠻喜歡的一條路,因為其在和敦化北路交叉之前,是條宜人四線林蔭大道,兩旁是民國五、六○年代由美國規劃師所設計的民生社區,是台北市區內頗具美國風味的社區。其實台北市附近有些地方在規劃當初也是頗具理想的居住地點,例如中永和最初的設計是想發展成為台北市近郊的花園新市鎮,但後來沒有確實執行,結果成就了今貌。到中永和的人一定多少都會納悶,為什麼路這麼窄、又如同迷宮一般?原因很明顯,當初的構想是希望中永和成為低密度,高開放空間比的住宅社區,所以路不必太大,彎彎曲曲有變化,環狀系統有助於塑造整體感等,當時的考量如今變成了夢靨,這是始料未及的。還好,民生社區有按部就班地執行,才有今天尚稱不錯的面貌。由於環境品質不錯,不少名流進住,也吸引了一些精品店前來,故民生東路二段在接近敦化北路的部分,精品店林立,逛起來相當舒服。
民生東路有一個稱呼叫「台北華爾街」,因為在民生東路三段,也就是敦化北路與復興北路間的區塊,聚集了上百家國內外的金融保險機構,是台北市最密集、我看也是全台灣首趨一指的地區。這一帶的商業大樓都相當新穎,且共同一致地將量體退縮,讓出開放空間。加上綠樹成蔭,行走其間很有歐美大都市那種潔淨明亮的味道。沿線土地八成以上都是大街廓開發的商業大樓,因此其性質是類似辦公園區的。
以前我讀大學時,都會刻意繞遠路經過這一段,體驗一下國外的氣氛及觀察路上來去匆匆的上班族。我還曾經選這個地點作為報告的主題,大陸工程大樓將鋼結構毫不掩飾地露出,造型前衛;西華飯店及宏泰大樓則給人古典穩重富的感覺;富邦大樓宛如一建築雕塑,好似埃及神殿前的神像;土地銀行前利用建物前後交錯帶出大片廣場,並有景觀雕塑,可惜其圍籬給人封閉感;麥當勞前有精緻的小空間,有放置座椅供人休息。
民生東路過了這一段以後,除了在建國北路至松江路之間,有類似三段的商業大樓群外,就少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受。不過,這條路是和我大學四年關係最深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