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河流被稱為都市的藍帶,世界上許多美麗城市均有河流貫穿其中,如巴黎的塞納河、倫敦的泰晤士河、紐約的哈得遜河及上海灘的黃埔江等,如果這些城市少了河流的點綴,勢必減色不少。台北的環境得天獨厚,既有雄偉的大屯山系,又有源遠流長的淡水河水系,山水相逢,更顯嫵媚。可惜過去不管政府或民間均漠視了這項傲人的條件,政府更眼不見為淨地將河川視為洪水猛獸,而用高堤隔絕了原本親密的人河關係。當初兩百年防洪頻率的基礎竟只因為長官官大學問大的隨口輕言,從此我們失去了河邊生活的視野,得到的是一堵堵高牆。有人戲稱我們生活的空間為「台北監獄」,雖不中亦不遠已,或許這是根源於我們牆的文化吧(如北京故宮、四合院),中國人總是喜歡把自己包起來。
這個情況在後來有了改變,關鍵點是宜蘭的冬山河親水公園,由象集團將日本親水公園的經驗帶進冬山河,加上促銷策略成功,河濱公園的想望便在全台灣發燒起來。各縣市紛紛以宜蘭為借鏡,開闢親水公園,原本垃圾髒亂的堤外躍身成為人們建築夢想的樂園。台北市經費充裕,將全市大小河川均納入範圍,淡水河、基隆河、景美溪、新店溪、雙溪等均有大小不等的帶狀公園,也確實提供台北人不少戶外休閒空間。台北市此舉令同在淡水河對岸的台北縣十分羨慕,因此在尤清縣長任內便展開了相關計劃,包含綠寶石、綠翡翠計劃等。其中新店溪河濱的計劃最令我感動,因為一直以來新店溪畔都是垃圾山,臭氣充天,垃圾沿河蔓延有如長城。台北縣政府利用四年的時間將溪畔千萬噸的垃圾一點一滴地運走,光是這一點就令人佩服,如今站在這片廣大的河濱公園上,更是感謝前人的魄力。
今天台灣各縣市均有大小不一的河濱公園正在規劃及興建,河濱公園也早已成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辭。但我們必須提出一個另外的觀點,我們不支持所有的河川均闢成河濱公園,因為並不是只有人類需要河邊這塊土地,其他生物同樣需要這塊生存地,如果我們利用人為的方法改變了河岸的環境,那些原本生活其中的生物將被迫滅絕,如螢火蟲、烏龜、螃蟹等。相信很多人有這樣的經驗,小時後常嬉戲、抓魚蝦的小溪,長大後變成冰冷無生機的水溝,如果有機會,大家可以觀察看看你家附近的河濱公園有多少生物生存,就曉得我們的憂慮。尤其是今天台灣大多數工程均以省錢為目的,那有餘力顧及生態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