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年是台北的交通革命年,北宜高速公路、台灣高鐵相繼通車,台北和這些地區的時間距離瞬間拉近,時空壓縮對區域造成的影響是廣大而深遠的,其將改變公眾的生活模式,更是台灣空間再結構與經濟競爭力提昇的重要基礎。

北宜高速公路
北宜高  就北起南港,南至蘇澳,全長55公里,通車即塞車的北宜高速公路而言,首當其衝的是大台北的溫泉業,據業者估計,烏來、金山溫泉的旅客掉了三至四成,流向當然是號稱美人湯的礁溪溫泉;北宜公路中點的坪林,也因北宜高通車而失去了中繼站地位;東北角濱海公路幾成為貨車專用道,昔日熱門景點門可羅雀;雖然是短期的通車效應,預計兩年內就能回穩,但客源的流失已是可以確定的影響,除非地方做出有效的因應措施。

 其他方面,通勤人口很快就會形成,宜蘭也正式成為台北的郊區花園,迎接台北都會區更多的休閒人潮與車潮。目前宜蘭著名景點、民宿與小吃在假日時已供不應求,看屋的人也增加不少,顯見其爆發力。

 至於產業效應,宜蘭地區的零售商業將會吸引財團進駐,製造業則因北宜高未開放貨車通行,所以難有明顯增加;研發產業需要創新氛圍,宜蘭恐怕得花上十年以上時間培養;觀光休閒產業是前景較樂觀的。

高速鐵路
 再就全長375公里的高速鐵路來看,其影響是全國性的,但各地區影響程度不一,結果也必然不同。依高鐵營運規劃分析,北高最快可在81分鐘、北中可在45分鐘到達,加上北中高聯外軌道運輸最完備,故通車初期就會對航空業造成嚴重衝擊;北中航線將全面停飛,北高航線也會從巔峰時的每日百班對飛,銳減五到七成的運量。

 至於其他車站,如嘉義、台南,時間距離上和高雄相當,但地處偏遠、聯外交通缺乏妥善規劃,初期運量可能不樂觀;桃園站需待機場捷運通車,才可能有穩定運量;新竹站區與竹北市區相連,且鄰近科學園區,未來應能帶動當地發展。台鐵將轉型為都會捷運鐵路及城際運輸幹線;航空業集中於東部、離島及部份北高運輸;公路客運除非台鐵降價競爭,否則影響較低;總而言之,台灣島內運輸因為高鐵而劇烈轉型。

 長期而言,隨著高鐵營運穩定,空間發展將會集中沿線設站的都會區,北中南三大都會區持續蓬勃發展,其中北部都會區域將佔全台人口產業之半數而形成首要化趨勢,區域內分工連結更加緊密,區域間也會形成功能分工,整個台灣將邁向高鐵新時代。

2006.07


後記
 高鐵當初決定將站區設在郊區,主要考量用地取得成本,也希望藉由高鐵紓解已過於擁擠的舊市區,帶動地方發展,創造完善城鄉風貌,其規劃理念類似TOD(大眾運輸導向開發),就本質而言是新市鎮開發。其立意良好,但大多數人不可能搭高鐵通勤,且站區地處偏僻,聯絡不易,到機場可能比到高鐵站還快,除非產業引進誘因明確,否則站區發展可能如同台灣其他新市鎮一樣,遙遙無期。連日本這個高鐵大國都不敢如此大膽規劃了,台灣人真是令人刮目相看……。